深入解析过敏性鼻炎的主要成因、不治疗的后果及多种科学治疗方案,帮助60%-70%的过敏患者解决长期困扰。
这个话题很大,如果要弄一篇大而全的文章,估计要5万字。所以本文的目标,是能尽量解决60%-70%的过敏性患者长期困扰的问题。
尘螨(尤其是屋尘螨)是过敏性鼻炎的主要过敏原之一。据多项研究统计,在过敏性鼻炎患者中,对尘螨过敏的比例通常在 40%-60% 之间,具体占比因地区、气候和生活环境而异。
尘螨显微照片(示意图)
尘螨是一种肉眼看不见的微小生物,但在显微镜下,它们拥有八条腿和透明的身体,看起来确实如免疫系统所"怀疑"的那样——像是有害物质。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我们的身体会产生过敏反应。
根据国内多项研究,中国不同地区的尘螨过敏情况存在明显差异:
南方城市占比高的原因是气候湿热,适合尘螨生长繁殖;北方气候较干燥,尘螨数量相对较少。
如果得了过敏性鼻炎,又不愿意做昂贵的检测(我上次给孩子测过,要600多),如果是居住南方城市,基本按着尘螨过敏来对待,准确度8成,如果是北方,也有一半的准确率。
说实话,肯定没有生命危险,不过——以下是排名前3完全不干预的"后果":
发生率: 50%-70%
通俗点说你从偶尔打打喷嚏,要变成每天鼻塞流鼻涕,严重影响生活质量。
发生率: 40%-60%
尤其注意,睡眠障碍会很大影响孩子的生长发育,不可轻视。
发生率: 30%-50%
鼻窦炎是更进一步的鼻炎,症状包括面部疼痛、头痛和脓性鼻涕等。
这些并发症虽然占比并不高,但显然没有人愿意得。
你必须非常勤快,每2天就拿戴森把你的床单被罩吸一遍,一看外面太阳大就晒被子,有条件的话,然后戴上口罩,对着晒着的被子用棍子拍打。
此事是知易行难。一两次还行,多次真的难受。
组胺引起打喷嚏、流涕等症状,白三烯主要导致鼻塞,这就是为什么不同药物针对不同症状效果更好。
抗组胺药的作用是阻断组胺的作用,减轻流涕、打喷嚏、鼻痒等症状,对眼部过敏症状(如眼痒、流泪)也有效。但对鼻塞效果有限。
药物名称 | 商品名(代表) | 特点 |
---|---|---|
氯雷他定 | 开瑞坦(美国先灵葆雅) | 国产仿制药多,价格相对较低 |
西替利嗪 | 仙特明(瑞士UCB) | 抗组胺效果强,但可能有轻度嗜睡 |
左西替利嗪 | 国产多 | 西替利嗪的左旋异构体,效果更好 |
依巴斯汀 | 国产多 | 嗜睡作用更少 |
对比抗组胺药物来说,白三烯拮抗剂对鼻塞和流涕的缓解效果较好,因为白三烯在鼻腔阻塞的炎症反应中起重要作用。
注意: FDA曾于2008年和2019年审查孟鲁司特钠与抽动症的关系,不过没有找到必然性联系。但建议如果是孩子鼻炎用这个药,还是要慎重。
不要一听激素就害怕,鼻用糖皮质激素是治疗中重度过敏性鼻炎最强效的药物,全面控制炎症并缓解所有症状。
作用机制 | 抗组胺药 | 糖皮质激素 |
---|---|---|
抑制组胺作用 | ||
抑制嗜酸性粒细胞 | ||
抑制白三烯、前列腺素 | ||
收缩血管,缓解鼻塞 | ||
改变疾病进程 |
药物名称 | 代表品牌 | 生物利用度 | 安全性 |
---|---|---|---|
糠酸莫米松 | 内舒拿(Nasonex) | <0.1% |
|
丙酸氟替卡松 | 辅舒良(Flixonase) | <1% |
|
布地奈德 | 雷诺考特(Rhinocort) | 10-30% |
|
倍氯米松 | Beconase | 20% |
|
生物利用度越低,全身吸收越少,安全性越高。从安全度来说,内舒拿是首选。
关于生长发育的思考: 如果家长一年后一查,前几年年均5公分,今年只长4公分,到底算是影响了还是没影响?或者说,前几年年均5公分,今年只长了2公分,激素嫌疑很大。但是此时已经晚了,停药并不能让孩子把这丢掉的3公分找回来。
刚才说的药物治疗,如果仔细了解原理,会发现其实药物治疗都是"治标"。通过压制过敏反应来"治疗"过敏性鼻炎。所以一定会存在,用药期间很正常,停药后马上复发的情况。
过敏原免疫治疗(Allergen Immunotherapy, AIT)是一种针对过敏性鼻炎、过敏性哮喘和过敏性结膜炎的 "对因治疗" 方法。核心机制是通过长期给予低剂量、逐渐递增剂量的特异性过敏原,诱导机体产生免疫耐受,从根本上改变过敏性疾病的自然进程。
简单来说,原来你吸入100个尘螨你就会过敏,现在是从100个开始,慢慢增加,最终一次送你10000个。让你的身体彻底适应过敏原。
前面说了这么多,对于尘螨过敏的鼻炎患者来说,马上能做的是放下手机(或离开电脑),马上走到房间里,打开窗户,用个吸尘器调到除螨模式(实测戴森的那个MAX模式就不错),把被罩床单一寸一寸吸一遍。
不但收获了干净的睡眠环境,还休息了眼睛,锻炼了手臂腰部的肌肉,性价比无敌。
毕竟没有任何药物,能比得上勤劳。
第一选择,无副作用,效果持久,但需要坚持。
症状明显时的必要选择,但要权衡利弊,特别是给孩子用药。
长期解决方案,但费用高、时间长,适合严重患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