呼吸健康专题

过敏性鼻炎全攻略:从尘螨防控到科学治疗

深入解析过敏性鼻炎的主要成因、不治疗的后果及多种科学治疗方案,帮助60%-70%的过敏患者解决长期困扰。

过敏原识别 尘螨防控 药物治疗 免疫治疗

这个话题很大,如果要弄一篇大而全的文章,估计要5万字。所以本文的目标,是能尽量解决60%-70%的过敏性患者长期困扰的问题。

阅读重点

  • 尘螨是过敏性鼻炎的主要成因
  • 过敏性鼻炎不治,最严重会怎么样
  • 如何应对与治疗

尘螨是过敏性鼻炎的主要成因

全球范围

尘螨(尤其是屋尘螨)是过敏性鼻炎的主要过敏原之一。据多项研究统计,在过敏性鼻炎患者中,对尘螨过敏的比例通常在 40%-60% 之间,具体占比因地区、气候和生活环境而异。

尘螨电子显微镜下的样子

尘螨显微照片(示意图)

尘螨是一种肉眼看不见的微小生物,但在显微镜下,它们拥有八条腿和透明的身体,看起来确实如免疫系统所"怀疑"的那样——像是有害物质。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我们的身体会产生过敏反应。

中国的情况

根据国内多项研究,中国不同地区的尘螨过敏情况存在明显差异:

中国南北方尘螨过敏比例对比

南方城市(广州、上海、杭州等)
70%-90%
北方城市(北京、哈尔滨等)
30%-50%

南方城市占比高的原因是气候湿热,适合尘螨生长繁殖;北方气候较干燥,尘螨数量相对较少。

实用建议

如果得了过敏性鼻炎,又不愿意做昂贵的检测(我上次给孩子测过,要600多),如果是居住南方城市,基本按着尘螨过敏来对待,准确度8成,如果是北方,也有一半的准确率。

过敏性鼻炎不治,最严重会怎么样

说实话,肯定没有生命危险,不过——以下是排名前3完全不干预的"后果":

过敏性鼻炎的慢性化

发生率: 50%-70%

通俗点说你从偶尔打打喷嚏,要变成每天鼻塞流鼻涕,严重影响生活质量。

睡眠障碍

发生率: 40%-60%

尤其注意,睡眠障碍会很大影响孩子的生长发育,不可轻视。

鼻窦炎

发生率: 30%-50%

鼻窦炎是更进一步的鼻炎,症状包括面部疼痛、头痛和脓性鼻涕等。

其他可能的并发症

中耳炎 哮喘 结膜炎 注意力下降

这些并发症虽然占比并不高,但显然没有人愿意得。

如何应对与治疗

动起来:物理防控最重要

避免接触尘螨及其过敏原

你必须非常勤快,每2天就拿戴森把你的床单被罩吸一遍,一看外面太阳大就晒被子,有条件的话,然后戴上口罩,对着晒着的被子用棍子拍打。

此事是知易行难。一两次还行,多次真的难受。

物理防控的优势
  • 副作用最小【唯一的副作用是心理阴影:每日重复的家务让你抑郁】
  • 成本最低【唯一的成本是吸尘器】
  • 对于轻度过敏,可能是最有效的长期方案

药物治疗

过敏的原理

flowchart TB A[接触过敏原
尘螨等] --> B[免疫系统识别为有害物质] B --> C{产生炎症反应} C -->|释放| D[组胺] C -->|释放| E[白三烯] C -->|释放| F[前列腺素等] D --> G[流涕、打喷嚏、鼻痒] E --> H[鼻塞] F --> I[炎症加重] style A fill:#f0f4ff,stroke:#3b82f6 style B fill:#f0f4ff,stroke:#3b82f6 style C fill:#eff6ff,stroke:#3b82f6 style D fill:#ecfdf5,stroke:#10b981 style E fill:#fef3c7,stroke:#f59e0b style F fill:#fee2e2,stroke:#ef4444 style G fill:#ecfdf5,stroke:#10b981 style H fill:#fef3c7,stroke:#f59e0b style I fill:#fee2e2,stroke:#ef4444

组胺引起打喷嚏、流涕等症状,白三烯主要导致鼻塞,这就是为什么不同药物针对不同症状效果更好。

口服药物

抗组胺药品

抗组胺药的作用是阻断组胺的作用,减轻流涕、打喷嚏、鼻痒等症状,对眼部过敏症状(如眼痒、流泪)也有效。但对鼻塞效果有限。

第二代抗组胺药特点
  • 起效快且作用持久
  • 嗜睡等中枢神经系统副作用少(相比第一代)
  • 通常每天一次用药
药物名称 商品名(代表) 特点
氯雷他定 开瑞坦(美国先灵葆雅) 国产仿制药多,价格相对较低
西替利嗪 仙特明(瑞士UCB) 抗组胺效果强,但可能有轻度嗜睡
左西替利嗪 国产多 西替利嗪的左旋异构体,效果更好
依巴斯汀 国产多 嗜睡作用更少
注意:根据我了解的情况,第二代抗组胺药在部分人群身上仍可能出现嗜睡的问题。副作用因人而异。
白三烯拮抗剂(孟鲁司特纳)

对比抗组胺药物来说,白三烯拮抗剂对鼻塞和流涕的缓解效果较好,因为白三烯在鼻腔阻塞的炎症反应中起重要作用。

优点
  • 对鼻塞效果好
  • 可与抗组胺药合用
  • 适合有哮喘的患者
缺点
  • 起效较慢(需要数天到一周)
  • 低概率可能引发皮疹、头痛
  • 与抽动症有过关联性讨论

注意: FDA曾于2008年和2019年审查孟鲁司特钠与抽动症的关系,不过没有找到必然性联系。但建议如果是孩子鼻炎用这个药,还是要慎重。

喷的药

鼻用糖皮质激素

不要一听激素就害怕,鼻用糖皮质激素是治疗中重度过敏性鼻炎最强效的药物,全面控制炎症并缓解所有症状。

抗组胺药 vs 糖皮质激素效果对比
作用机制 抗组胺药 糖皮质激素
抑制组胺作用
抑制嗜酸性粒细胞
抑制白三烯、前列腺素
收缩血管,缓解鼻塞
改变疾病进程
常见药物对比
药物名称 代表品牌 生物利用度 安全性
糠酸莫米松 内舒拿(Nasonex) <0.1%
丙酸氟替卡松 辅舒良(Flixonase) <1%
布地奈德 雷诺考特(Rhinocort) 10-30%
倍氯米松 Beconase 20%

生物利用度越低,全身吸收越少,安全性越高。从安全度来说,内舒拿是首选。

糖皮质激素的副作用
  1. 1. 价格贵,内舒拿价格较高
  2. 2. 长期喷的不对可能会让鼻中隔受伤(两个鼻孔中间那层隔膜)
  3. 3. 激素可能会影响孩子的生长发育(概率极低,但使用时需监控身高)

关于生长发育的思考: 如果家长一年后一查,前几年年均5公分,今年只长4公分,到底算是影响了还是没影响?或者说,前几年年均5公分,今年只长了2公分,激素嫌疑很大。但是此时已经晚了,停药并不能让孩子把这丢掉的3公分找回来。

过敏原免疫治疗(AIT)

刚才说的药物治疗,如果仔细了解原理,会发现其实药物治疗都是"治标"。通过压制过敏反应来"治疗"过敏性鼻炎。所以一定会存在,用药期间很正常,停药后马上复发的情况。

什么是AIT?

过敏原免疫治疗(Allergen Immunotherapy, AIT)是一种针对过敏性鼻炎、过敏性哮喘和过敏性结膜炎的 "对因治疗" 方法。核心机制是通过长期给予低剂量、逐渐递增剂量的特异性过敏原,诱导机体产生免疫耐受,从根本上改变过敏性疾病的自然进程。

flowchart LR A[过敏原] --> B{免疫系统} B -->|过敏反应| C[症状] D[低剂量过敏原] --> E{AIT训练的免疫系统} E -->|产生耐受| F[无症状] style A fill:#fee2e2,stroke:#ef4444 style B fill:#e0f2fe,stroke:#0284c7 style C fill:#fee2e2,stroke:#ef4444 style D fill:#dcfce7,stroke:#10b981 style E fill:#e0f2fe,stroke:#0284c7 style F fill:#dcfce7,stroke:#10b981

简单来说,原来你吸入100个尘螨你就会过敏,现在是从100个开始,慢慢增加,最终一次送你10000个。让你的身体彻底适应过敏原。

皮下注射(SCIT)
  • 适用范围:中或重度的过敏
  • 原理:把过敏原直接注射到身体
  • 副作用:局部红肿,低概率全身反应
  • 费用:约1万-3万元
舌下含片(SLIT)
  • 适用范围:轻度过敏或儿童
  • 原理:含片在口中溶解吸收
  • 副作用:胃肠道反应,安全性高
  • 费用:约1.5万-5万元
AIT的局限性
  • 时间长:通常需要持续3-5年才能达到最佳效果
  • 费用高:总费用从1万到5万不等
  • 需配合药物:治疗期间仍需使用抗过敏药物

结论

小结

前面说了这么多,对于尘螨过敏的鼻炎患者来说,马上能做的是放下手机(或离开电脑),马上走到房间里,打开窗户,用个吸尘器调到除螨模式(实测戴森的那个MAX模式就不错),把被罩床单一寸一寸吸一遍。

不但收获了干净的睡眠环境,还休息了眼睛,锻炼了手臂腰部的肌肉,性价比无敌。

毕竟没有任何药物,能比得上勤劳。

物理方法

第一选择,无副作用,效果持久,但需要坚持。

药物治疗

症状明显时的必要选择,但要权衡利弊,特别是给孩子用药。

免疫治疗

长期解决方案,但费用高、时间长,适合严重患者。